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很早之前刊登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内容是对20世纪的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了其中最著名的前99位。排名主要基于六个方面的考虑。下面根据排名最前面的二十位心理学家分别介绍如下:

1、斯金纳(美国)——世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著有《沃尔登第二》(意译为《桃源二村》)、《超越自由与尊严》、《言语行为》等。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杰出贡献: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斯金纳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有重大贡献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是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以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2、让.皮亚杰(瑞士)——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他曾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家的称号。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让·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是一位纳沙特尔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丽贝卡·杰克逊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鉴于皮亚杰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在皮亚杰73岁时(1969年)授予他”卓著科学贡献奖”。1972年,皮亚杰撰写了《教育的权利》一文,主张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于让儿童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每个儿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他在荷兰获得的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桑代克”奖,这是心理学界的最高荣誉。

皮亚杰一生探索不止,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采取系统的历史法,并吸收神经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将心理学成果引进认识论之中,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这些都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辩证运动规律,丰富原有认识论的内容,改变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皮亚杰所创立的”日内瓦学派”批判儿童心理学史中各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借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阐明认识无限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关于认知微观运行机制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皮亚杰的工作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弗洛伊德(奥地利)——世界精神分子学派的创始人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杰出贡献:弗洛伊德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作为其基础:

A、精神层次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2)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潜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3)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兼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1923 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

1)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2)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3)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动良好者人格正常,三者长期冲突是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前者是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创造力的基础。后者是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自虐或攻击的冲动。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B、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基石是他的泛性欲说。弗洛伊德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弗洛伊德把 “性”或“性欲”解释成一个内容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殖行为,而且包括一切器官的决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这种性的本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癌(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心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

4)潜伏期(lata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将其精神分析学说用于心理治疗,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2)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3)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4、班杜拉(美国)——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2021年7月28日):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班杜拉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依赖于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的支持,其一为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其二为偏差行为的心理治疗实践。当他设计出“宝宝玩偶实验”之后,他敏锐的感觉到,这种实验技术可以改造成一种行为治疗情境,用以矫正患者的偏差行为。这就是后来发展的“示范疗法”,其要旨初述于1963年与沃尔特斯合著的《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及阐释于1969年发表的《行为矫正原理》一书。

要建构社会学习理论,摆在班杜拉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对历史上的各种学习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审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学习理论的基础,并重新针对一向为传统行为者所舍弃的意识问题,进行了一种与学习理论模型相一致的理论建构。为此,班杜拉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阐释,以说明认知因素以及认知为基础的其他主体因素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对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形成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学习理论观点,并集中体现在1977年发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的发表,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诞生。

5、费斯汀格(美国)——认知失调理论先驱者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Festinger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著名的研究成果:

一个是社会比较论: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另一个是认知失调论: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一是为了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二是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藉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6、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先驱者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卡尔•罗杰斯 (1902-1987)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7、斯坎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师(研究上瘾和情绪)

全球地位:斯坎特(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情绪体验,即情的感受或称情感。这是主体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唤醒或激活状态的反馈感受。情绪体验是一种对多种信息源产生的复杂感受。当代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意识的情绪体验由下列三方面的输入信息的整合感受而产生。

第一信息源为由冲击感受系统的外部刺激到脑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刺激因素”。第二信息源为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对当时情境的评价产生附加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认知因素”。第三个信息源为从内部器官和骨骼肌到大脑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生理因素”。人的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三种信息源的整合感受而产生的。

8、米勒(美国)——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

全球地位:米勒 (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出贡献:米勒是生物反馈研究的先驱,并因此闻名。生物反馈(biofeedback)是一种运用仪器(通常是用电子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操纵那些在其它情况下意识不到或感觉不到的生理活动,从而使人感受自己的生理信息,然后学习去控制它们。

生物反馈的具体做法通常是,利用电子仪器把体内的活动状态加以放大,变成人所能感知到的信号,通过视觉或听觉呈现给人们,人们就可以通过操纵、对付、以至改变这种信号,从而达到操纵、改变体内原来觉察不到的不受人们意识支配的生理活动。譬如,心脏跳动的快慢,一般是人们意识不到的,也难以随意使之加快或减慢。如果我们把心脏活动所产生的电信号加以放大,并把它变成可看到的视觉信号,或变成可听到的一定声调的声音,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看到的视觉信号变大或变小,使听到的声音变高或变低,从而达到使心率加快或减慢的目的。

生物反馈技术最早是根据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学者雅各布森在指导病人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肌电监测病人肌电活动,并让病人从肌电活动水平上了解自己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可以帮助病人较快地进行肌肉放松。60 年代开始,由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 1967 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即生物反馈治疗。过去的学习理论一直认为,内脏的活动比如心跳快慢、胃肠蠕动是无法通过学习加以控制的。

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通过生物反馈的方法,可以控制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生物反馈又成为称为“内脏学习”。在这种研究的推动下,生物反馈训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曾一度风行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生物反馈训练开始被应用于竞技体育之中。现代生物反馈技术与放松训练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得到广泛应用和受到欢迎。

9、桑代克(美国)——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桑代克(1874-1949)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共出五百零七种书、专论和学术论文,这创纪录的成就,后来的心理学家,可能除了皮亚杰之外,没有人能与之相比。桑代克的主要贡献如下: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 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

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著名的迷笼实验: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失误说”。

10、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心理学家  享誉世界的二十位心理学大师

全球地位: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杰出贡献: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品名开淘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ppmm.cn/8244.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品名开淘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2日 18:03:43
下一篇 2022年11月22日 18:04: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